Student Partners In Learning US

  • Student Partners In Learning US

教会在中国社会里的角色


                   教会在中国社会里的角色

                                                                                         熊文胜


教会是主的房屋、「神的家」,蒙召者的聚会场所,“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 15)。基督教的信仰是信徒生命群体整体的信仰, “教会”是一个信仰的群体,由一群愿意顺服圣经及耶稣教导的基督徒所组成。耶稣命令基督徒除了要尽心尽力的爱神,也要彼此相爱。此外,基督徒也必须读圣经、祷告、参加教会的聚会(主日的礼拜)、奉献,同时也要积极的参与教会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恩赐,一同建造基督的教会、广传福音。


“教会”这个词在新约圣经里出现了一百多次。教会是由世界中被召出来的人所组成的,发出呼召的是神,他不单用他的道,也用他的灵来呼召,他的呼召是有效的,也是不可抗拒的。教会从神的拣选、呼召开始,神呼召人,人回应呼召,彼此相聚,2-3人奉主的名聚会时,就是教会。教会从起初就在神的计划中,一种说法:在人类犯罪以后,当神应许给人一位救主,而人也接受的时候,教会就产生了;另一种说法是,约两千年以前,在五旬节圣灵浇灌下来的时候,就是教会的诞生日(使徒行传2章)。基督建造了这个教会,他藉着超自然、神迹性的作为建立了教会,当时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门徒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门徒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2~4)。藉着同一位圣灵的感动,一时间有三千人加入了教会。


神在创造人类以前,就把教会放在他的计划之中,只有神能创立教会。保罗告诉以弗所的信徒说,神在创立世界以先,就在基督里拣选了他们,并且预定他们得儿子的名分(弗一4~5)。神拣选人不仅是以个别的方式,神也认为被拣选的人是一个团体,是神家里的人(弗二19)。教会是个奥秘,我们人如此不堪,一群没有能力、本事的人,能在人类社会历史中,改变历史,是一群走天路的子民,受神的保守到底。教会是基督的新妇,基督徒有一个大使命就是,广传福音,使万民得救。教会的异象:一,学习的群体,二、关怀的群体,三、敬拜的群体。四、传福音的教会。教会是救恩的方舟,洪水来了,只有方舟可以得救,在方舟之外,无可无处可逃,教会以外,别无拯救。耶稣基督为我们开出了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只有耶稣基督使我们走上得救的方舟。我们也透过救恩的方舟,了解神的心意、旨意、奥秘,同为后嗣,同为一体。教会不仅是西奈之约的教会,更是新约的教会。1


基督教教会有四个特征:至一、至圣、至公、使徒所传,英文缩写CHAO的性质,这是有关教会的核心神学理论。至一:信徒在耶稣基督里成为一个整体的“一”,耶稣与至一连在一起,教会有一个头(弗一22)、一个灵(林前十二13)、一个根基(林前三11)、一个信仰与一个洗礼(弗四5)、并且有一个身体(林前十二12)。教会的合一是信仰上的,而非表面上的。至圣: 教会是⼗字架为得救的记号,教会是蒙召者的⼤公聚会, 教会是因信称义,分别为圣的团契 ; 在黎明

将临前,⼼意更新,操练恩赐,迎接主临,教会接续著给犹太选⺠的救恩计划, 教会向律法死,在基督里活,在圣灵里成圣。 基督徒是圣洁的,每一个基督徒都是圣徒,在原则上来说都是完全的。至公: 使徒信经中说到「我信一个圣而公之教会」,此教会是单数的;「我信圣徒相通」,只有这一个教会,那就是圣徒相通。使徒统绪:指基督教教会的圣职是从耶稣十二使徒传承开始代代相传,具有从使徒至今的教义连续性。“基督经历的连续,同一灵所赐的团契,属于一主的连续,讯息的持续宣告,使命的持续领受”。1


    中国现在的教会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政府领导的中国三自教会;另一部分是脱离于政府管制的家庭教会。“三自”的全名是指“自治、自养、自传”,反对宗教组织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说穿了就是为了便于党对宗教事务的管控:自治,指教会内部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养,指教会的经济事务独立于国外政府财政和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传,指完全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传教和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负责解释教义。三自教会除了禁止与国外的宗教界进行交流外,近年来更是不断传出奇闻,例如,教堂里张贴习近平画像代替耶稣像;唱颂诗前必须先唱歌颂中共的红歌;牧师讲经时必须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真正的基督徒认为,信众应该是信服上帝和耶稣基督,而非顺从某个世俗政权。三自教会的弟兄姊妹,对于来自中共官方对于宗教活动的横加干预原本就心情复杂,现在教堂和宗教场所到处都是摄像头,就更是敢怒而不敢言。因此部分不愿意接受政府管制与干涉的基督教新教教徒开始脱离三自教会,在政府登记场所之外的场地开展宗教活动,他们多在信徒的家中,以家庭成员为主,这就形成了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根据推算,中国的基督徒的人数可能已接近或超过中共党员8000万的人数。鉴于共产党员的信仰早已退化成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基督教徒其信仰的含金量显然要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员对其信仰的含金量。


家庭教会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很快,但曾经却出现了所谓「四多」的现象:农民多、文盲多、老人多及妇女多。四多的倾向,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基督徒的社会边缘性,特别是中国教会难以吸纳青年人及知识分子的困境。从中国教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占信徒群体的比例一直不高,不过,与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相比,现阶段的处境有一定的改善,但中国教会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现在教会面临一个很大的课题:教会要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吗?教会要在知识阶层里获得认可吗?现在的主流社会一般被看为两个群体 :一个是工商阶层, 一个是知识群体。要取得他们的认可,必须跟他们有所妥协,这样,这两个群体的价值观就进入教会了,福音就会大打折扣...... 人都想寻求上层社会的青睐,并且以此为荣,以上层社会的人进入过我们教会的门为荣。这样的妥协是寻求人的荣耀,从这里开始教会就走向堕落。2


今天的中国家庭教会受中国文化、环境影响都是非常深的,中国大陆、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的时期,看速度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我们看数量,看GDP的增

长,甚至我们可以牺牲我们的环境。于是在教会,我们就看得救的人数会不会增

长,速度越来越重要,但我们却在牺牲我们的属灵的气质。所以今天你会看到,我们很多时候,在带领教会的时候,好像在带领一个企业。我们带领教会的时候,我们好像是在做一个商业项目。


这些年来,海外的华人基督教会也越办越多,但众多海外华人并非为追求信仰,而是为求利和解难或排遣海外生活的孤独而加入教会,他们把上帝人格化、世俗化,把教会当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场所。许多华人教会的牧师,每个礼拜漫无边际的讲道,使人怀疑他们的牧师头衔只不过是一份授薪的职位而已。


今天有一些教会充满纷争,不断的分裂。有一些系统,他们神学很好,他们的系统神学好像是非常的完整的,但这个系统他们老是在分裂,在北美是如此,到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的家庭教会的宣教精英,在时机成熟时,都可能迅速招聚成员。这时候,人的骄傲和自私,会比实际需要走得远:“这是我发展的!”“是我的!”“不是别人的!” 到一定时机,忍不住就要与教会整体做切割,拉起了山头,教会出现了分裂。 自私和骄傲的试探,是人人都会经历的,我们需要互相善意的提醒,圣灵的工作会使一时犯糊涂的人很快的纠正和转回。


现在一些新兴教会对淫乱的罪惩戒很轻,也不警戒刚刚归信的人。过去曾经侵袭我们的罪,如今会再次旧病复发,应该思考该怎样防止罪和严厉惩戒仍活在罪中的人


面对信徒个人生活的不洁净,为了维护教会的人员数量和稳定,很多教会的牧者睁眼闭眼,漠视不见,任其罪的发展,这样不仅是对当事人的生命建造不利,而且有损于神的家的形象。一些信徒、教牧人员在声色犬马的潮流冲击下,放纵自己的情欲,拈花惹草,为情所困,为色所迷,成为情色的“阶下囚”。这些桃色新闻给个人、家庭、教会带来极大的羞辱和不可估量的损失。教会应在众人前留下圣洁的见证和佳美的脚踪,这样的罪演变下去会让人不能承受神的国。


尽管从西方的历史来看,一些基督徒发动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往往有宗教改革的先行,但两者之间的步伐是有一个适度的距离。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教会的民主建设,可以对这个国家的专制体制产生影响。这个愿望很好。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西方宗教改革对国家宪政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还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当时西方教会早进入社会主流,甚至是好不容易才从与世俗政权的纠缠不清中解脱出来。而我们的家庭教会至今还只是个处在社会边缘的小媳妇。任你怎样宗教改革、民主建设,社会还是以惯性运作他豢养熟了的制度。家庭教会在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壮大自身,在社会上福音广传。3

    

在未来的中国社会,福音要想在这块土地上扎根,独善其身的纯福音传播显然不够,教会必须要担负起文化大使命的传播,将神的真理向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渗透。但在目前阶段,上帝普遍复兴的是纯福音性的教会,而一

些肩负着文化使命的教会基本没有被复兴。到了合适时机神是一定会复兴那些担负着文化大使命的教会的。因为基督教信仰大厦在中国社会的建造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必须得通过文化大使命的传播而得以实现。3


中国家庭教会有差异、苦难、争论并非坏事,从某种角度来说,它说明了中国教会正在持续地发展和复兴。戴德生曾说过的:受试炼的时刻常常就是承受赐福的时刻。这的确是一条属灵的规律,从整个世界教会历史的进程来看,也同样可以寻迹到这条属灵的规律,但凡复兴的时代都避免不了教会内部的动荡和事工的纠葛。如第四、五世纪的教父时代,尽管教会为着确定正统信仰而时常分歧重大,但无疑这种张力是非常有利于教会的健康发展,因为正是在这种辩论和争论中,许多重要的信经被确立了(尼西亚信经、迦克墩信经等),尤其是圣经的正典也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交锋中确立下来了。当年清教徒与英国国教产生了不可缓和的张力,甚至多数被驱逐和残杀。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部分清教徒才被迫离开欧洲,从而开创了北美新大陆的复兴。当然,这并不是说教会应该要有苦难和纷争,而是说任何环境都有神的许可和美意,诚如马丁路德所说的: 试炼是我在追求神的过程中训诲我的师傅。教会发展的历史也一样,尽管她时常伴随着纠纷和苦难,甚至伴随着许多我们难以理解的现象,但是我们的内心始终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一切尽在神的掌握之中。因为神在那里,答案就在那里。4

   

中国现代化的开始和早期阶段与基督教关系很深,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在现代化涉及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体育、社会福利、新闻、政治、法律等等领域,不少基督教传教士和教会的工作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中国在制度方面最现代化的领域也许是经济,至于政治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活动和制度,与现代化的标准相去甚远。整体而论,尽管有了一个多世纪的曲折奋斗和艰苦努力,中国全面现代化的任务却尚未完成,要改良当代中国社会,系统性全面现代化,政治改革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因为无论如何,社会体制的革新及其弊病的消除,是要靠高素质的国民去促成的。所以,国民素质提高的途径,需要中国文化更新变革,用宗教的语言说,就是国民要人人“敬畏上帝”。中国文化基督化就是以基督教的思想来影响中国文化,成全中国文化,在文化界站领导位置,成为主流思想。


中国历史在商周时期的文化中,看见中国人寻找上帝的强有力证据,如甲骨文、诗经中反映的上帝和天的概念,从神学角度来看,这是上帝普遍启示在中国文化中产生的功能,如中国人已知上帝是有位格的,是人类的主宰,朝代的兴替全在于祂。祂惩恶扬善,没有人能逃离祂的审判..... 商周时期,中国人相信一位超越的神,叫做「上帝」。但到了孔子的时代,因着理性化的进展,这种将「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位格」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逐渐淡化。儒家学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它的核心是理性的道德人文主义。虽然五四时期的学者试图以西方人文主义(之后他们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取代儒家,但仍在理性主义的范畴里,他们继续在「无神」的思想下,试着去满足中国人在灵性及道德上的需要,当代的新儒家讨论如何以「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达到「内在的超越」(inner transcendence)的境界,可见他们仍然拒绝「外在超越」。仍是倚靠自己内在的自给自足,拒绝在人之外上帝的存在。5


中国在近代史的开端,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遇到一个比我们强势的文化,就是以基督文化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在此之前,中国文化从未遇到如此强势的文化挑战。在此之前我们遇到的异族的文化,我们一看就知道比中国文化低,他们可以征服我们中国,我们国家虽亡,但是他们统治我们,一定要有文化,否则你统治不了。中国历史上亡国两次,一次元朝,一次清朝,统治我们的异族一定要进入我们的中华文化才行。进入现代,我们遇到一个比强势的文化,叫西方文化,然后我们就无以招架,只能开始认真虚心的向西方学习,以西为师,学了100多年,学器物、学技术、学制度,学他们的科学,学他们的哲学。100多年过去,我们承认很多方面西方化,但我们还是中国人,说我们是中国人,不是人种上的概念,不是种族的概念,是我们思想层面上,我们还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不管我们怎样的西服革履,吃麦当劳肯德基,来看好莱坞大片,依然我们还是中国人,无论如何思想观念都不是西方文化,更不是西方文化中主流的基督文化,哪怕我们拥抱他们的一切。         


中国现在基督徒也不少,但不能与欧美基督徒划等号,中国基督徒也会遵守基督教的所有的规则、仪式,进行礼拜、做祷告,但中国基督徒在做祷告的时候,往往他(她)心中是不是想着神学观念,而是:“祈求主,我儿子今年要高考,我一直忠心地侍奉着主,你这次要帮我。”他也虔诚地祷告,但他(她)祷告的时候就在祈求,祈求的想要实现的全是个人的好处、价值,很少人想到自己的灵魂是有罪的,需要拯救。你说他是基督徒,当然是形式上的,对上帝的尊重,和对菩萨的尊重是一样的。中国的基督徒,包括海外华人基督徒,大多是形式上的基督徒,内里的文化并没有改变,还是家庭观念、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为内涵。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华人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基督化!基督文化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骨髓里,才能真正地带来改变,否则只是流于表面和形式。                                 


在当今中国,「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今日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共同关切的议题。中国基督徒一方面要处理「如何调解文化传统与信仰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又要思考「如何超越文化的障碍,向同胞分享基督信仰,传扬福音」。89年“六四” 之后,中国非基督徒知识分子开始认真思考:基督教可否成为重建中华「精神文明」的泉源。5


基督教是一种统摄性(comprehensive)的文化,基督教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思想体系,在本质上具有「文化」性的;不过,基督教与其他非从特殊启示发展出来的文化有着必然的不同。基督教有清楚、明确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奠基于神的启示,以及「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维系者、统管者」的信仰;基督教的世界观与其历史哲学(其特色在于「历史的起点是神的创造,并且成全于基督的再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基督教的人观(或称为基督教的人类学)也是极其独特——人是按着神的形像被造;「人的罪性」与「神的救赎」是其理论基础。5


    我们向中国人介绍上帝是创造者,世界和人类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从而让中国人看到没有上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缺陷和错误。如果基督教有神论最终能取代中国的无神论世界观,那么中国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突变...... 当代中国无神论者的世界观认为人和世界都一样,都是物质性的。基督教认为人和世界都是受造者,而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使人的地位又与世界不同。人如果不正确的认识上帝,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此外,创造的秩序说明了人在世界中的角色,以及与上帝的关系。5


中国文化缺少「原罪」观念所造成的影响。黄仁宇注意到西方(基督徒)有原罪的观念,使他们对被罪玷污的人性有较为实际的了解,于是发展出一套人人都必须顺服的普遍法(universal law)的观念;此法被视为管束人类罪恶的方法。同样的,基督教「神是律法的颁布者及最终的审判者」的观念,为西方提供了强制法的理念依据(上帝是律法的赐予者和最终的审判者)。黄仁宇指出,中国人因为相信人性本善(孟子的理论),所以认为人有自制力,能靠着一己之力行善;因此,法律在中国社会被认为是专为恶人所制定的,而「君子」有高尚的品格,不需要这种规范的。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在儒家学说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甚至持续影响今天的新儒家。可是,若缺乏「原罪」以及「上帝对罪的审判」(包括最后的末日审判)的观念,是不可能有效地制止罪恶...... 若欲促成中国现代化,中国人应重新评估人性特点,体认罪在人生命中的控制性力量,将原罪的观念纳入中国文化,否则中国人将继续通过自我实现的方式追求人的完美。5


中国福音化(信徒人数增加,量的层面)和中国教会的更新(属灵能力成熟,质的层面),是促使中国文化基督化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文化基督化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路程,即使不需经过数个世纪、也需要好几个世代才会有显著的成果。一如基督延迟祂的再来,使我们仍有机会来实践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以荣耀基督。5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帝王统治思想在中国普罗大众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文革等运动,对人中国人的洗脑,恐怕比基督教对人的思想的渗透更加的强烈。尽管如此,中国社会反而更需要耶稣的福音,只有教会普及、有信仰,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爱和饶恕,社会才会有真正的和谐。清醒认识中国教会的问题,敢于面对复杂的背景和处境,在一个环境受限制的情况下观察、了解,积极应对。在对神命令的顺服中, 让中国的家庭教会得以发展,使神在自己身上得着荣耀。基督教会和基督文化在未来中国得以大发展,中国社会才能真正地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中国实现自由、平等、民主,基督文化的普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中国是最大的羊群,等待更多牧者的牧养。担负着文化大使命的教会更为重要,基督文化的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潜入骨髓,是未来中国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基石。什么能拯救国人?唯有耶稣基督!正如赵天恩牧师所说的:中国福音化;文化基督化;教会国度化!基督的大能在中华大地上充分显现的时候,才会有中国人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基督的教会和基督文化一定会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章:


1、 系统神学Ⅳ 讲义 陈晓东博士

2、“中国家庭教会的复兴与属灵传承”《教会》2014年 第1期 刘石

3《中国家庭教会的危机简析》2010年《教牧神学季刊》第八期 毗努伊勒

4、《告诉你真实的中国教会》 中国神学论坛 王文锋

5、《中国文化基督化》  赵天恩 牧师




     熊文胜     2022年1月